整理:文麗兒 | 明光社項目主任
( 諮詢:吳庶忠教授 | 香港科技大學生命科學部客座教授)
美國某幾間大學在新學年容許跨性別新生在入學註冊時自行選擇性別,西方國家不少高校亦因跨性別學生要求使用異性的洗手間,而須對簿公堂。在今天這個光怪陸離的世界,面對性別議題所引致的影響似乎是不能避免的趨勢,但除了政治正確及潮流大勢,處理性別議題更須要回到根本──從生物學認識性別。
 
性別之本──基因

吳庶忠博士 | 香港科技大學生命科學部客座教授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諮議小組成員

美國法院裁定同性婚姻並非違憲後,又引起一波討論,其中一個引起討論的範疇就是「同性戀基因」。過去數十年,有不同科學家曾就此進行研究,然而大部份結果不足以證明「同性戀基因」的確定性。現在讓我們一起看看一些有關這方面的研究數據及分析,以判斷「先天論述」的有效性 (validity)。

 

孿生兒研究與同性戀基因?

孿生兒(俗稱雙胞胎)研究很多時都會被引用支持「同性戀基因」的說法,在閱讀孿生兒研究前,我們需要知道的是:在孿生兒研究中,如以基因作為唯一決定性的因素,CR (concordance rate)是指一個成員有同性性傾向時,另一位也是相同性傾向的機率預期應接近100%。在合理推論下,同卵孿生兒 (identical twins) 的CR會比異卵孿生兒 (non-identical twins)高。

整理:文麗兒 | 明光社項目主任

(資料提供:吳庶忠教授│香港科技大學生命科學部客座教授)

1996年複製羊多莉(Dolly)的出現,消息震撼全世界,生殖科技的發展似乎走到前所未有的領域。六年後多莉因肺部生瘤並關節炎( pulmonary adenomatosis and rheumatoid arthritis)而死亡,比一般羊的壽命短一半。[1] 多莉的複製技術為醫學界理解遺傳揭開新一頁,最新的科研已發展到以人的皮膚細胞「轉化」成精子或卵子,[2] 如此具爭議性的研究及其應用,相信會為醫學界及科研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二零一二年週年研討會文集 (與會者的回響)

陳永浩博士 | 恒生管理學院通識教育系助理教授

引言

明光社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今年以「基督徒對墮胎及自殺的態度」作為年度調查,當中訪問了超過一千位基督徒,以了解他們對墮胎及自殺的看法與見解。調查結果已見於週年研討會與報告中,在此不匯。本文旨在對調查當中的一些結果,作一些省思和分享。

二零一二年週年研討會文集

吳庭亮博士 | 生命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

基督徒有永生的盼望,但在世的日子,信徒仍然要面對生與死的倫理問題。有信徒夫婦因為不育而尋求生殖科技的幫助,究竟哪一種方式是合乎神的心意的?有信徒孕婦因為種種理由而須要考慮終止懷孕或墮胎,教會可以如何幫助她們?也有信徒面對生活壓力而渴望早日息勞歸主、又或久病纏身而想放棄醫治,可以嗎?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在今年6月15日舉行的週年研討會,主題是「生有時?死有時?--生死的神學、倫理與牧養」,從神學反思和教會牧養的角度探討生與死的倫理問題,希望協助教牧、長執、平信徒領袖及有興趣的信徒探討如何在生死倫理的處境中,活出基督所賜的生命。

── 2011年「80傳說」研討會

陳永浩博士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

人人都說:青年人是社會的「未來主人翁」。但社會對青年人的看法卻是充滿矛盾的。單就以近年熱爆的80後為例,從字面上來看,就是指在80年代香港經濟起飛時期出生的年輕人。查此字的緣由,是來自大陸的「一孩政策」下出生的城市新一代,帶有「垮掉,最没責任心的一代」的負面標籤。但這個形容詞被借用到香港時,80後卻被重新定義為積極參與社會事務,敢於表達不滿,透過社會行動抗爭的有為青年。但與此同時,有人也以為80後是自怨自艾的一群,不知輕重,偏偏又孤芳自賞,常以為時不與我,懷才不遇;吊兒郎當,有很多莫名其妙的煩惱,或者與Y世代或第四代香港人一起討論。
 
凡此種種,「80後是甚麼?」就帶出了一個又一個的討論:由80後發展出人人都去標籤自己為「X0後」,再因此成為自身的「身份危機」(不是80後,就是70後?就是老成持重,很Out的一群?)而在社會的熱烈討論下,80後也已經超出了原先的「年代」概念:既是文化價值的討論、也可理解為一種政治力量、社會觀念、市場定位、處事方法、生存狀態和生活美學,簡直就像「傳說」一樣,摸不明、說不清。
 

── 2011年「80傳說」研討會

陳永浩博士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
真的有「80傳說」嗎?

或許,我們首先要去了解究竟甚麼是「80後」。查此字的緣由,是來自大陸的「一孩政策」下出生的城市新一代,帶有「垮掉,最没責任心的一代」的負面標籤,是指在80年代香港經濟起飛時期出生的年輕人。但當這字眼在現時社會討論中「再創造」和「被借用」時,「80後」卻被重新定義為積極參與社會事務,敢於表達不滿,進行社會行動抗爭的有為青年。但與此同時,亦有人以為80後是自怨自艾的一群,不知輕重,偏偏又孤芳自賞,常以為時不與我,懷才不遇;吊兒郎當,有很多莫名其妙的煩惱,又或者把他們與Y世代或第四代香港人一起討論。
 
凡此種種,「80後是甚麼?」就帶出了一個又一個的討論:由80後發展出人人都去標籤自己為「X0後」,再因此成為自身的「身分危機」(不是80後,就是70後?就是老成持重,很Out的一群?)而在社會的熱烈討論下,80後也已經超出了原先的「世代」概念:既是文化價值的討論,也是理解為一種政治力量、社會觀念、市場定位、處事方法、生存狀態和生活美學,簡直就像成為「傳說」一樣。

── 2011年「80傳說」研討會

陳永浩博士 | 生命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

究竟「80後」是甚麼?是一個年齡的界別?還是一種社會精神?是一種身份意識,還是一種對社會忿忿不平的不滿情緒?當我們人人都很熱衷地去界定自己和別人是「XX後」的時候,其實我們對現今80、90後的狀況了解嗎?
     
另一方面,在通識教育氛圍下成長的新一代基督徒青年,在關心社會事務的看法和態度上,似乎與牧者存著落差。到底今天的基督徒青年普遍關心社會嗎?驅使他們關心社會所抱持的價值信念是甚麼?他們又會否認為自己教會的牧者「未稱職、不社關」?
 
今年「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週年研討會以「80傳說——如何牧養通識新一代的信徒」為題,藉此研討會,我們盼望能營造一個牧者們與青年有更多溝通的空間。我們邀請了熟悉青少年和互聯網發展的專家,一起探討包括:有關80、90後的種種理解與誤解(或許在以後就成為了「傳說」!);互聯網與青少年的互動與起動;以及80、90後基督徒青年的社關及價值觀調查等主題。
 

── 2011年「80傳說」研討會

陳永浩博士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
摘要

本文以美國著名的「進化論爭議」為切入點,透過1925年的Scopes Trial on Evolution 作為個案研究,討論教會在現今社會中,如何更有效地對爭議性的議題展開議論,而不至於未有討論,先被社會和對手定型及僵化(Stereotype)。另外,在今後現代主義盛行的社會文化下,教會如何恰當地將議題論述,也是對議題能否有效帶到社會中作有益討論的其中一個關鍵。